葡京·会5886(vip认证)_APPGlobal Encyclopedia

当前位置:
首页
> 定点帮扶 > 走进江口
江口县易地扶贫搬迁主要经验及启示

发布日期:2017-10-23 字体:[ ]

【脱贫攻坚江口在行动】

脱贫攻坚是江口县“十三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又是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中央和省、市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到各地开展实地调研。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上级易地扶贫搬迁精神,科学安排部署我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立项目指挥部,建立“县负总责、乡镇(街道)主体、群众参与、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和县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明确了各乡镇、部门的工作职责,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为全县城镇化建设、旅游文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

一、 工程概况及建设情况

2016年,省、市下达我县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数为新建集中安置点7个分两批实施,全部为政府统建,总投资约2.7亿元,搬迁安置规模1191户4515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144户4331人)。

第一批5个安置点。凯德街道周屯安置点:安置规模156户616人。坝盘集镇安置点:安置规模150户584人。德旺乡集镇安置点:安置规模207户803人。怒溪骆象村安置点:安置规模61户249人。双江街道窍湾安置点:安置规模256户1000人。第一批5个安置点房屋主体工程和配套基础设施已全部完成,已全部搬迁入住。

第二批2个安置点。民和集镇安置点:安置规模71户363人。房屋主体已完工,正在启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太平集镇安置点:安置规模290户900人。第二批房屋主体已完工,正在启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工作“四定法”

1、以就业岗位“定”搬迁人数。以解决搬迁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为目标,采取就业岗位定搬迁人数,实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步伐。一是摸清岗位底数。组织人员对全县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全面摸清就业岗位底数,精准识别出技术类、管理类、一般类、公益类等现有就业岗位类型及数量,针对因病、因灾、因学和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动力“三因四缺”致贫搬迁对象,精准开发合适就业岗位,建立搬迁户劳动就业帮扶安置台账。二是确定搬迁人数。按每户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标准,综合区域、产业类型、岗位类型等因素,因地制宜,区域性划分确定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如,2016年坝盘镇深入搬迁点周边的蔬菜、茶叶种植基地、农业发展合作社等进行实地调研,综合协调合作社、产业园、公益性岗位、建筑队等就业岗位158个。据此,搬迁点计划搬迁户最大基数为150户,切实保障“一户一就业”,解决了群众搬迁后生活保障难的问题。三是绘制“一户一岗”信息表。结合搬迁户劳动就业帮扶安置台账,将各类岗位详细信息公告在易地扶贫搬迁服务站,按季度更新相关内容,让搬迁群众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实现了富余劳动力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变。四是享受同等公共服务。搬迁群众与安置地居民享有同等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做好搬迁群众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原则,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2、以群众意愿“定”搬迁地点。坚持群众自愿、思想引导、绝不强迫的原则,注重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要我搬迁为我要搬迁。一是问需于民。通过组织镇村干部、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召开“院坝会”“堂屋会”等方式,在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同时,与群众面对面交心谈心,认真聆听群众的疑惑和困难,广泛征集群众的搬迁意愿,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整理出故土难离、缺乏保障、生活习惯等六大类,共60多条意见。二是入住零支付。针对搬迁贫困户没钱搬、没钱装的难题,为帮助贫困户顺利“挪穷窝”,该县按照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落实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按每户5人计算,贫困户可获19.5万补助资金,实现了入住零支付。三是严格搬迁程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兼顾县乡规划、交通、产业、地理等因素,选定几个搬迁点,集中安置在产业园区、城镇及旅游规划区周边,利用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辐射带动贫困户致富。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按村民小组评议、村委复议公示、乡级政府复核再公示、县初审、市审批、省抽查确认等7个程序步骤确定搬迁地点。并将审核确认的搬迁地点通过电视新闻、门户网站、微视江口、手机报等媒体进行公布,群众可以自主选择搬迁至集镇或县城,打破搬迁区域性限制。截至目前,根据群众意愿、产业布局、交通区位等因素,实现乡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全覆盖,群众入住满意度达100%,有效破解“穷窝”难挪问题。

3、以户籍人口“定”搬迁面积。根据搬迁户家庭情况,规划安置房户型的大小和数量,切实做到住房有效供给与群众实际需求相统一。一是科学分类。对搬迁户家庭人口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即按家庭人口3人以下、4—5人、6人以上分三类,严格根据国家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m2的政策要求,结合户情实际,统筹规划建设80m2、100m2、120m2三种房型,再根据3类家庭数量确定3种户型的建设数量。二是精准分配。以“保障基本、安全适用”为原则,结合实际,吃透政策,以户籍人口多少决定户型面积大小,家庭人口3人以下的规划住房面积80m2;家庭人口4—5人的规划住房面积100m2;家庭人口5人以上的规划住房面积120m2。如,双江街道在窍湾易地扶贫搬迁点住房面积规划过程中,分类统计,综合兼顾,分类规划,严格按照人口数计划面积建设多种户型。

4、以家庭情况“定”脱贫措施。针对不同的搬迁户家庭情况,科学制定“一户一策”的脱贫措施,有效破解搬迁群众“腰包难鼓”问题。一是产业发展带脱贫。针对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的“三缺”搬迁户,通过引进种植企业到搬迁点周边发展特色果蔬产业,引导搬迁户参与产业发展,制定了一户人均一亩的果蔬种植带动计划。结合政府补助3000元扶贫创业资金、贫困户自行贷款30000元以上作为入股或启动资金,解决了搬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最先一公里”问题。二是入股分红助脱贫。针对搬迁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有土地的“三缺一有”家庭,群众以“精扶贷”资金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模式发展红心猕猴桃、紫秋葡萄等产业。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户原住地土地流转给园区企业及种养大户,每户平均每年可获得1000—200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收入。建立“631”利益联结机制,即60%用于合作社入股群众分红、30%用于公司技术管理及销售保障、10%用于村级组织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经费。如,凯德街道周屯易地搬迁扶贫点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每户入股3万元,每股年底可分红8000元,群众可分5600元股金。三是推荐就业保脱贫。针对搬迁户有技术、有劳动力的“两有”家庭,统筹协调就业岗位,推荐搬迁户就近择业,通过对搬迁户进行岗前培训,有效解决搬迁户因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或其他因素导致不能正常上岗的问题,从而增加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如,凯德街道周屯搬迁点针对156户贫困群众,拟定“一户一策”脱贫措施,精准统计出156户共有劳动力198人,其中88人就近务工,对有技术的35人协调与城区园区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对其余家庭妇女、有劳动力的就近到园区和产业基地打短工,基本保证解决每个家庭1人以上就业安排。四是鼓励创业促脱贫。针对搬迁户有资金、有技术、有劳动力的“三有”家庭,依托农业园区,着力打造特色风情乡村旅游,推荐搬迁户建起乡村客栈和采摘篱园,兴办休闲农庄和农家乐等形式,做活搬迁点第三产业,努力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加大农村淘宝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搬迁户兴办中小型网店,通过“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合作社+搬迁户”模式,搭好“城货进村、山货进城”资源双向流动平台,切实盘活农村市场,带动搬迁贫困户实现脱贫。

(二)建立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后续发展机制。
    1.盘活“三地”助民增收。一是盘活承包地。统一协调安排退耕还林承包地重点发展经济林,除按政策标准兑现补助外,五年后移民每年可享受10%-20%的增值收益。按每亩350-500元的标准统一流转的耕地,重点发展产业经营,移民可享受10%-20%的增值收益。同时鼓励群众以“精扶贷”入股经营,按比例分红。二是盘活林地。按照“移民搬迁群众离地不离权”的原则,搬迁群众继续享受政策性林权补助收益,继续享受抵押担保等林权,继续享受林业增值收益。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如发展中药材、养鸡等。三是盘活宅基地。宅基地复垦转化为土地,移民享有和其他土地的同等权力,并享受宅基地复垦收益。旧房拆除复垦,列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经有关部门组织验收之后,人均奖励1.5万元。
   2.做好“三就”解民忧。一是做好就业问题。切实对搬迁群众核实登记家庭人口状况、学业水平、年龄大小、劳动技能、就业意愿等进行摸底调查,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因人因岗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积极对接企业,帮助落实就业岗位,确保每户搬迁移民群众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2016年已搬迁入住521户2054人,转移就业62人,省内务工18人,省外务工44人,实现户均1.2 人就业。二是做好就学问题。突出学有所教,以学促搬。整合教育资源、教育扶贫基金,根据易地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移民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需求,采取新建或扩建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措施,满足移民子女就近入学需求。目前,已搬迁入住需转移就读的102名移民子女,分别安排到江口第三中学、第四中学、县二、四完小就近入学。三是做好就医问题。突出方便群众,病有所医。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室,确保搬迁农户在社区卫生站室可以享受到基本医疗和双向转诊服务。
   3.落实“三保”保障民生。一是落实低保政策。集中安置的搬迁移民对象户,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3个月的临时安家生活补助;同时办理农村低保转为城市低保,享受低保待遇。二是落实医保政策。医保机构入住移民社区,搬迁农户在社区就可以办理所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偿,让医保机构与移民群众零距离;提高移民搬迁群众就医门诊和住院与普通群众地报销比,让移民群众报销高比例。三是落实养老保险政策。按照自愿选择、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移民搬迁户可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将原居住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到迁入地,在迁入地就近就地参保;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原参保个人账户与新参保个人账户进行合并。移民与迁入地居民享受同等养老保险待遇。对已年满60周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移民,因无力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而尚未享受待遇的,由县财政采取一次性缴养老保险费,待遇从年满60周岁次月开始记发。

 4.建立“三所”丰富移民生活。一是建立经营场所。成立后继扶持发展有限公司|葡京·会5886,统筹经营政府性资产及移民迁出点群众资源资产,经营收益补贴移民,切实降低移民生活成本。二是建立农耕场所。创办移民家庭农场,向安置点定向提供农副生活品。鼓励引导搬迁农户积极开办“农家乐”,增加搬迁户农户收入,满足其农耕劳动习惯需求。三是建立服务场所。从安置点设计开始,就通盘考虑安置点的配套功能,把文化活动广场、老年活动场所、儿童活动场所、便民服务场所、文化室等服务场所纳入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了移民搬迁群众的幸福感。

(三)科学规划选址,打破传统建筑模式,创新建筑风貌。通过广泛调研,听取意见,科学合理选址,把安置点规划在交通便利、就业、就学、就医较近、人居环境较好的周屯。在建设风格上,采取土家“四合院”风貌,打破“一条街两排房”建设方式,既避免城市“火柴盒式”高楼林立,又避免农民散落自建浪费土地,融入“四合院”人文理念,利于邻里和谐共处。与此同时,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切实加快搬迁点科技、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灾害救助、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制度,真正使搬迁群众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防止搬迁群众返迁。

(四)加强工程监管机制,确保目标超前完成。

为确保工程有序推进,并由施工方垫资建设,政府统一监管。为严防豆腐渣工程出现,组织移民、扶贫、发改、财政、纪检、审计全程介入、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同时,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主要成员还经常深入迁出区和安置区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确保了项目工程质量过关和项目进度超前完成。

三、经验启示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重要保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县乡两级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指挥官及具体责任人员。县级领导以江口县政协副主席杨军祥为总指挥长,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雨负责落实指挥,村级以各村支书或主任为落实责任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良好格局。同时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挂图作战指挥部,设置作战室,全力推进了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一个宏大工程,涉及范围之广,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只有领导十分重视,才能保证项目任务提前完成。

(二)科学选址是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的核心。凯德街周屯安置点,西与闵孝农业园区相接,东与凯德产业园区相连,距办事处不到4公里,中小学、卫生院、信用社不到2公里,305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运输建筑物资便利,建设成本低,供电、供水及通讯设施齐全,地质稳定,人居环境较为优越。农户搬迁出原居住点后,将极大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产业配套是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凯德街道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产业,建设园区。发展人均一亩红心猕猴桃产业,不仅帮助每户解决一个劳动力就业问题,还能让搬迁户在3年内实现致富。目前,已组织签订协议由移民户来管理,同时还协调一部分搬迁户到凯德产业园区就业。从根源上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搬迁群众群众“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

(四)后续扶持是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能致富的重要措施。脱贫才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核心和宗旨,我县在下步工作中要紧扣农业、旅游等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创新思路,深化“三权、三变、三金”改革,盘活搬迁群众搬出地和安置点资源,大力发展红心猕猴桃、葡萄、生态茶叶等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拓宽搬迁户致富路子,帮助搬迁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小康梦,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有事做。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