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京·会5886(vip认证)_APPGlobal Encyclopedia

当前位置:
首页
> 定点帮扶 > 走进江口
易地扶贫搬迁江口好声音--“四定法”

发布日期:2017-10-23 字体:[ ]

【脱贫攻坚江口在行动】

近年来,江口县精准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扶贫难题,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四定法”,破解了“怎么搬”“搬出来怎么办”两大问题,实现了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目标。

    一、以就业岗位“定”搬迁人数,破生活保障难问题。以解决搬迁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为目标,采取就业岗位定搬迁人数,实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步伐。一是摸清岗位底数。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对全县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全面摸清就业岗位底数,精准识别出技术类、管理类、一般类、公益类等现有就业岗位类型及数量,针对因病、因灾、因学和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动力“三因四缺”致贫搬迁对象,精准开发合适就业岗位,建立搬迁户劳动就业帮扶安置台账。二是确定搬迁人数。按每户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标准,综合区域、产业类型、岗位类型等因素,因地制宜,区域性划分确定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如,2016年坝盘镇深入搬迁点周边的蔬菜、茶叶种植基地、农业发展合作社等进行实地调研,综合协调合作社、产业园、公益性岗位、建筑队等就业岗位158个。据此,搬迁点计划搬迁户最大基数为150户,切实保障“一户一就业”,有效破解了群众搬迁后生活保障难的问题。三是绘制“一户一岗”信息表。根据搬迁户家庭就业需求,结合搬迁户劳动就业帮扶安置台账,合理绘制“一户一岗”或“一户二岗”的人岗衔接信息表,并将各类岗位详细信息公告在易地扶贫搬迁服务站,按季度更新相关内容,让搬迁群众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实现了富余劳动力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变。四是享受同等公共服务。搬迁群众与安置地居民享有同等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做好搬迁群众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原则,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2016年,新建集中安置点7个,可提供安置点产业、技术等就业岗位2000余个,搬迁安置1259户、4515人,签订产业发展协议12份,用工合同1000余份,确保了“一户一岗”。

二、以群众意愿“定”搬迁地点,破“穷窝”难挪问题。坚持群众自愿、思想引导、绝不强迫的原则,注重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要我搬迁为我要搬迁。一是问需于民。通过组织镇村干部、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召开“院坝会”“堂屋会”等方式,在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同时,与群众面对面交心谈心,认真聆听群众的疑惑和困难,广泛征集群众的搬迁意愿,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整理出故土难离、缺乏保障、生活习惯等六大类,共60多条意见。二是入住零支付。针对搬迁贫困户没钱搬、没钱装的难题,为帮助贫困户顺利“挪穷窝”,该县按照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落实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按每户5人计算,贫困户可获19.5万补助资金,实现了入住零支付。三是严格搬迁程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兼顾县乡规划、交通、产业、地理等因素,选定几个搬迁点,集中安置在产业园区、城镇及旅游规划区周边,利用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辐射带动贫困户致富。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按村民小组评议、村委复议公示、乡级政府复核再公示、县初审、市审批、省抽查确认等7个程序步骤确定搬迁地点。并将审核确认的搬迁地点通过电视新闻、门户网站、微视江口、手机报等媒体进行公布,群众可以自主选择搬迁至集镇或县城,打破搬迁区域性限制。截至目前,根据群众意愿、产业布局、交通区位等因素,实现乡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全覆盖,群众入住满意度达100%,有效破解“穷窝”难挪问题。

三、以户籍人口“定”搬迁面积,破“大小不均”问题。根据搬迁户家庭情况,规划安置房户型的大小和数量,切实做到住房有效供给与群众实际需求相统一。一是科学分类。对搬迁户家庭人口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即按家庭人口3人以上、4—5人、6人以上分三类,严格根据国家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m2的政策要求,结合户情实际,统筹规划建设80m2、100m2、120m2三种房型,再根据3类家庭数量确定3种户型的建设数量。二是精准分配。以“保障基本、安全适用”为原则,结合实际,吃透政策,以户籍人口多少决定户型面积大小,家庭人口3人以上的规划住房面积80m2;家庭人口4—5人的规划住房面积100m2;家庭人口5人以上的规划住房面积120m2。如,双江街道在窍湾易地扶贫搬迁点住房面积规划过程中,通过对搬迁户家庭人口进行调查摸底,分类统计,结合国家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m2的政策要求,综合兼顾,分类规划,严格按照人口数计划面积建设多种户型。截至目前,共建560套安置住房,住房面积51400m2,入住560户,入住率达100%,既解决了“人多房挤”“房多浪费”问题,又契合了国家住房政策要求。

四、以家庭情况“定”脱贫措施,破“腰包难鼓”问题。针对不同的搬迁户家庭情况,科学制定“一户一策”的脱贫措施,有效破解搬迁群众“腰包难鼓”问题。一是产业发展带脱贫。针对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的“三缺”搬迁户,通过引进种植企业到搬迁点周边发展特色果蔬产业,引导搬迁户参与产业发展,制定了一户人均一亩的果蔬种植带动计划。结合政府补助3000元创业资金、贫困户自行贷款30000元以上作为入股或启动资金,解决了搬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最先一公里”问题。二是入股分红助脱贫。针对搬迁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有土地的“三缺一有”家庭,群众以“精扶贷”资金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模式发展红心猕猴桃、紫秋葡萄等产业。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户原住地土地流转给园区企业及种养大户,每户平均每年可获得1000—200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收入。建立“721”利益联结机制,即70%用于合作社入股群众分红、20%用于公司技术管理及销售保障、10%用于村级组织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经费。如,凯德街道周屯易地搬迁扶贫点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每户入股3万元,每股年底可分红8000元,群众可分5600元股金。三是推荐就业保脱贫。针对搬迁户有技术、有劳动力的“两有”家庭,统筹协调就业岗位,推荐搬迁户就近择业,通过对搬迁户进行岗前培训,有效解决搬迁户因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或其他因素导致不能正常上岗的问题,从而增加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如,凯德街道周屯搬迁点针对156户贫困群众,拟定“一户一策”脱贫措施,精准统计出156户共有劳动力198人,其中88人就近务工,对有技术的35人协调与城区园区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对其余家庭妇女、有劳动力的就近到园区和产业基地打短工,基本保证解决每个家庭1人以上就业安排。四是鼓励创业促脱贫。针对搬迁户有资金、有技术、有劳动力的“三有”家庭,依托农业园区,着力打造特色风情乡村旅游,推荐搬迁户建起乡村客栈和采摘篱园,兴办休闲农庄和农家乐等形式,做活搬迁点第三产业,努力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加大农村淘宝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搬迁户兴办中小型网店,通过“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合作社+搬迁户”模式,搭好“城货进村、山货进城”资源双向流动平台,切实盘活农村市场,带动搬迁贫困户实现脱贫。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XML 地图